慢性髓性白血病 (CML) 是一种由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引发的血液肿瘤。其核心发病机制与费城染色体(Ph染色体)异常相关,该染色体易位会导致BCR::ABL1融合基因的形成,并累及粒系、红系、巨核系等多系造血细胞。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约8万例[1]。《慢性髓性白血病诊疗指南(2020年版)》指出:CML占全部白血病患者的10%-15%[2]。
随着医学发展,尽管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BCR::ABL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(TKI) 显著改善了CML患者的生存状况,但仍有10%-20%的患者在一线治疗中出现耐药[3]。当药物失去效力,K8凯发国际如何为生命续航?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突变检测,可能成为破解CML患者耐药困境的关键钥匙!
为什么要检测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突变? CML的疾病过程分为3个关键阶段:慢性期 (CP)、加速期 (AP) 和急变期 (BP)。大部分CML患者就诊时处于CP,病情隐匿,约20%-40%患者无显著症状。明确诊断是精准干预的第一步。 典型CML的诊治流程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:当患者出现乏力等非典型症状时,首先进行查体,显示脾大;进一步进行血液学检查,提示白细胞显著升高、贫血;完善骨髓细胞学检查时,发现增生极度活跃、粒系显著增生、嗜酸/碱性粒细胞增多;最终染色体或基因检测发现Ph染色体阳性或BCR::ABL1融合,即可明确诊断[2,4,6]。 慢性髓性白血病 (CML) 诊治流程图[2] Ph染色体是由9号和22号染色体的长臂易位形成,会导致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BL1基因和2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BCR基因重新组合,形成一种融合基因即BCR::ABL1融合基因。BCR::ABL1融合基因会导致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处于持续活化状态,驱动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[4-6]。 对于新诊断的CML患者,《NCCN临床实践指南:慢性髓性白血病(2025 V3)》[4]建议使用BCR::ABL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(TKI) 作为一线治疗方法。在选择TKIs药物时,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、体能状态、合并症以及药物的毒性和费用等因素。对于晚期或TKI耐药的患者,可以考虑进行同种异体造血细胞移植 (HCT) 或参加临床试验。 《NCCN临床实践指南:慢性髓性白血病(2025 V3)》对CML治疗的建议[4] CML的TKIs治疗目标是12个月内实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【CCyR,BCR::ABL1 IS(融合丰度)≤1%】,患者经TKIs治疗实现MR4.0(即治疗过程中达到的分子学缓解水平BCR::ABL1 IS≤0.01%),并进一步达到MR4.5(即BCR::ABL1 IS≤0.0032%)[4]。此外,CML患者在接受TKIs治疗时,需维持MR4.5至少2年【TFR率(无治疗缓解率)40%~50%】或5年(TFR率>80%)才有望考虑停药[4]。随着TKIs药物的迭代更新及广泛应用,TKI耐药逐渐成为TKIs药物治疗中一个棘手的问题,医生和患者对“TKI耐药”“基因监测”“治疗选择”等问题的关注度逐年升高[7]。 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突变是TKIs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。《NCCN临床实践指南:慢性髓性白血病(2025 V3)》指出,TKIs药物治疗启动3个月后BCR::ABL1 IS>10%或者12个月后BCR::ABL1 IS>1%,提示可能存在耐药,需要替换其他TKIs药物;同时,临床上推荐进行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耐药突变检测[4,8]。 《NCCN临床实践指南:慢性髓性白血病(2025 V3)》不同的治疗里程碑节点[4]
权威指南共识共同推荐
《NCCN临床实践指南:慢性髓性白血病(2025 V3)》推荐,对于未达治疗里程碑且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消失的CP-CML患者,以及疾病进展至AP-CML或BP-CML的患者,应进行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突变检测[4]。
《NCCN临床实践指南:慢性髓性白血病(2025 V3)》在监测CML患者TKI治疗疗效中的检测建议[4]
《ELN实验室建议:慢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和管理指南(2023年版)》建议:治疗启动3个月后BCR::ABL1 IS>10%或6个月后BCR::ABL1 IS>1%或者12个月后BCR::ABL1 IS>0.1%,即建议行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突变检测。该指南还指出了常见的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耐药位点[6]。
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突变检测的时机[6] 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常见的耐药位点[6] 在TKIs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或出现疾病进展时,检测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突变有助于明确耐药机制,为临床诊疗中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第一代:伊马替尼;第二代:达沙替尼、氟马替尼、尼洛替尼和Bosutinib;第三代:奥雷巴替尼、泊那替尼、Asciminib)的选择提供参考。 项目全新升级,助力精准用药 K8凯发国际全新升级的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NGS检测项目,基于多重扩增子结合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 (NGS) 平台,针对目标区域设计特异性多重引物,对样本进行变异检测,显著提升了检测灵敏度。 该项目也对检测区域和报告解读内容进行升级,不仅能够实现对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突变的精准检测,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,还可应用于耐药机制研究、新型治疗药物研发,进一步推动国产检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,为血液肿瘤的精准医疗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。 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NGS检测项目亮点 BCR::ABL1酪氨酸激酶区NGS检测项目应用场景
参考文献 1. Miller K D, Nogueira L, Devasia T, et al. Cancer treatment and survivorship statistics, 2022[J]. CA: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, 2022, 72(5): 409-436. 2. 《慢性髓性白血病诊疗指南(2020及2022年版)》 3.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 Volume 11, Number 8 http://doi.org/10.2217/cer-2022-0032. 4. NCCN Guidelines Version 3.2025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. 5. Zhonghua Xue Ye Xue Za Zhi. 2022 Sep 14;43(9):760-765. doi : 10.3760/cma.j.issn. 0253-2727.2022.09.008. 6. Leukemia. 2023 Nov;37(11):2150-2167. doi: 10.1038/s41375-023-02048-y. Epub 2023 Oct. 7. Open Med (Wars). 2021 Jun 23;16(1):904–912. doi: 10.1515/med-2021-0309. 8. Volume 37, December 2024, 102066 doi.org/10.1016/j.genrep.2024.102066.